热搜: 乐发官方网站
中新社防城港7月22日电 题:东盟好物“牵手”中国电商直播行销世界
中新社记者 冯抒敏 翟李强
“这款纯手工的东南亚藤编果盘,镶有精美的贝壳,用来装水果或点心,美观实用。”走进广西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电商直播带货城,主播一边对着手机直播带货,一边展示手中商品,一旁货架上摆满红木、藤编等各式工艺品和家居用品。
近日,在东兴市电商直播带货城,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中新社记者 翟李强 摄
而在与东兴市一河之隔的越南,乡村手工艺人根据中国客户的订单需求,利用当地特有的越南秋藤,以及来自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植物藤原材料,在巧指的千缠百绕下形成箱包、餐盘、果篮、花瓶等品种多样、充满南洋风情的家居用品和工艺品。
“这些藤编用品在越南编织好后,我们的企业去收货运回东兴,通过线上直播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欧美、日韩等海外市场。”从事两年直播带货的主播芳芳向中新社记者介绍,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南手工藤编因做工细腻精美、材质环保等特点,深受海内外市场青睐。
东兴口岸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国家一类口岸,是中国通往越南和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随着口岸贸易持续升温,东兴市持续加强新业态电商培育,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宽产品销路。“这几年,我们公司80%的业务量来自直播带货。”东兴市百业盛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世武说,他的公司主营东南亚藤编和红木用品。
何世武是东兴市电子商务协会副长会。作为东兴市最早的电商之一,何世武见证了当地电商产业发展:从最初的网店销售,到后来的微商,再到近年来的直播带货,在他看来,东兴电商产业方兴未艾。“地缘是我们做东南亚特色商品直播带货最大的优势。”何世武说。
近日,东兴国门景区里的东南亚特产商铺受游客青睐。 中新社记者 翟李强 摄
漫步东兴市国门景区街头,除往来口岸做边贸生意的中越边民和游客外,拿着手机直播当地充满异国风情的人文、美食、美景,推广中越跨境游和“一日游”的主播成为另一道风景。步入口岸附近的批发商城或小店,中越两国的商家在推荐特色商品的同时与顾客互加微信,方便来自天南海北的顾客返程后在线下单心仪商品。
据官方统计,目前,东兴市电子商务企业(含个体、微商等)已有2683家,其中电商直播企业约500家、入孵企业45家,行业带动就业岗位逾万个,销售商品种类主要有越南特色食品、红木工艺品、藤编制品、坚果类产品等。今年1至6月,东兴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约8.7亿元人民币。
蓬勃发展的电商产业推动了跨境贸易服务体系、跨境电商平台等电商基础设施的完善。防城港市官方介绍,今年以来,该市发挥东兴陆运通道便捷优势,加快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清关中心和货物集拼中心,推进跨境电商进口药品零售试点,引进跨境电商头部企业在东兴设立面向东南亚的陆运通道前置仓,鼓励本地传统外边贸企业“触网上线”。同时,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建设,设立国际快件监管中心,着力构建全方位跨境贸易支撑服务体系。
“我们常常到越南,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东南亚的相关前沿行业资讯和产品资讯,与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在内的东南亚商家交流,共同探寻合作机遇。”何世武说,他期望与更多东盟商家共享跨境电商的机遇。(完)
中新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的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7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旨在推动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推进跨学科交流,开辟新的学术交流领域。
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供图
围绕传统工艺、计算机史、技术创新史、材料科学史等主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关晓武、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徐祖哲、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Per Högselius、北京科技大学潜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分别做大会报告。
在工业化与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对待传统手工艺的衰落和技艺消亡问题,是否保护?如何保护?关晓武在报告中回应指出,传统工艺创新发展面临着手工技艺僵化,产品创新度不够,与日常生产生活脱节,传承体系不健全,传承人群断代等挑战,同时也迎来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新技术的助推,以及国际方面可能出现的极大需求等,推动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徐祖哲表示,“两弹一星”工程和计算机紧密联接,“两弹一星”工程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工程,从设计、制造、发射、试验、测控、故障分析,形成一个科学的整体,计算机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Per Högselius 认为,1989-1991年之后,东欧绘制了清晰的资本主义蓝图,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蓝图影响到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照近年中国创新体系崛起的经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创新是可能孕育成功的,为独特的东欧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潜伟表示,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经历了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一系列不同学科的发展、分化、重组和整合,在欧美通识教育和苏联式专才教育模式之间切换,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近40年的历史;随着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不断融合,学科内涵和所涉及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体现出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规律。
李晓岑指出,学校的培训教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由于直接经验的削弱,民族文化和工艺传承都有所缺失,仅靠学校这一途径传承和培养是不够的。因此,需要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工艺核心价值传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传统工艺的生命力;不断加强传承人的培养,让他们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大会报告后,论坛还推出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史与工业遗产、计算机史、物理学史与气象史、水利史与航运史、农业史与农业遗产、材料史与科技考古、科技创新史、军事技术史、科技传播史等专题分组报告。
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代表合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供图
据了解,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发端于2008年,每1至2年举办一次,最初名为“中国技术史论坛”,2018年更为现名。论坛旨在突破学科壁垒、增进交流,推动中国技术史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论坛还重视青年学者成长,并鼓励与国际学术单位或社团合作组织学术活动,邀请国外学者参与研究工作。(完)